[国内化纤业界:十年上规模 不如一年做品种]
发布日期:[2007/4/29] 共阅[1451]次
尽管国内化纤工业目前尚未像化工行业一样明确提出要在“十一五”将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的具体指标,但从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化纤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和当前国际竞争环境以及国内企业的发展实际看,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重点发展高技术纤维及差别化纤维,将是“十一五”中国化纤工业的主攻方向。

  十年上规模 不如一年做品种

  目前,国内化纤界越发认同一个观点:十年上规模,不如一年做品种。这足以说明中国化纤企业经过在规模化道路上长时间狂奔之后,终于翻然醒悟——企业最应该重视的不是规模,而是科技。

  前不久到吉林化纤集团采访时感受到,科技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使吉林化纤这样一个负担沉重的老国企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通过内部技术改造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特别是15万吨差别化纤腈纶项目顺利投产,吉林化纤年销售收入由2002年的19.06亿元提高到2006年的40.09亿元,仅4年时间就实现了翻番。同时,即将投产的5000吨粘胶纤维项目的合作成功,将世界最先进的粘胶生产技术引入到吉林化纤,为加快实现“再造一个吉林化纤”的目标创造了条件。

  较早关注高性能纤维研发领域的国内化纤企业不多,烟台氨纶是其中之一,特别是在高技术纤维的研发与产业化生产方面,它走在了国内企业的前面,也因此获得了那些只追求规模效益的企业所得不到的成就。烟台氨纶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技术兴建的,当时年产量为500吨。之后,该企业执著于碳纤维、芳砜纶纤维等高技术纤维的研发与攻关,最终获得了突破性成果,使芳砜纶纤维在中国实现了产业化。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而且为企业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发展后劲大大增强。

  在中国的聚酯涤纶行业,桐昆、恒逸、恒力等都是很有影响力的企业。但不同的是,恒力集团发展化纤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就是这个后来者,运用科技的力量,实现了发展态势上的后来居上和市场竞争中的后发制人。2002年,恒力集团正式启动以生产差别化产品为目标的化纤一期工程,总投资32亿元。当时,董事长陈建华十分清楚:要在强手如林的涤纶行业异军突起,必须发挥后发优势,唯一的出路就是避开常规产品的竞争,抢占差别化纤产品市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业界对恒力领先的技术水平备加赞赏,这也正是恒力能够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后来居上的根本原因。

  值得借鉴的“东丽模式”

  如果说,原始积累带有冲动性和盲目性的话,那么,当产业发展的成熟度达到一定水平时,智慧的企业就会将更多资金投入科技与研发。因为重视和充分发挥科技作用,能够迅速提升企业实力,甚至可以后发制人。

  和中国一样,日本同样有过一段以常规品种打天下的不短经历。上世纪80年代以前,日本的化纤工业水平还屈居欧美之下。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将投资重点由传统化纤转向高新技术纤维,通过利用欧美研发的一些高性能纤维生产技术在日本的产业化,以及兼并在其本土实力相对薄弱的欧美高技术纤维事业部或在日兴建合资企业,用了近20年的时间,发展成为全球高技术纤维头号生产大国。

  在全球范围谈高技术纤维产业,不能不提日本;而在日本,则不能不提在世界化纤界创造奇迹的东丽公司和“东丽模式”。东丽公司乘日本化纤工业转型之机,逐步放弃常规品种发展之后,开始主攻高技术纤维。运用科技手段,东丽不仅拥有了世界最为领先的碳纤维生产技术,而且实现了产品系列化,使其在全球的高性能纤维领域占据了绝对领先的地位。目前,东丽和另外两家日本公司的碳纤维产能已经占到了世界总产能的75%,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同时东丽还拥有近20种系列化产品,其中t1000是迄今为止全球强度和模度最高的高性能纤维。在中国市场,东丽的碳纤维产品至今具有垄断地位。“东丽模式”的根本在于以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抢占利润的最高点。它的产品链一体化一旦进入具体运作,能够迅速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尽管近年来,东丽公司产量大幅下降,但总体效益却大幅上升。

  中国化纤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历程与日本有相似之处,只是日本已经历过由低端走向高端的转型,而中国正在经历之中。但活生生的“东丽模式”能够给转型中的中国化纤企业怎样的启示,则要看中国企业家们的悟性了。

  力争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

  从编制《化纤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的专家组了解到,中国化纤工业以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扩大规模上,忽视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从而导致目前我国化纤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欧美、日本等化纤工业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差距较大。特别是在一些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事关国家安全及产业安全的高技术纤维领域,比如碳纤维、高强高模芳纶、耐高温芳砜纶、难燃耐腐蚀聚苯硫醚、超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等等,中国至今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状态。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理事长郑植艺告诉记者,目前国际化纤界的竞争已经上升到了技术竞争的高度,我国明显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我们自己迎头赶上,绝不能奢望那些掌控这些高新技术的国家能拱手相让。因此,郑植艺认为,中国化纤企业应该发扬艰苦攻关的精神,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埋下头来,吃几年苦,不相信中国人不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在高技术纤维领域实现突破,不相信改变不了中国高技术纤维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相关关键词:
  • 【 字体: 】
  • 【】
  • 【】
  • 【】
  • 【】
电话:0519- 86261020 86266325 86266325 e-mail:manager@cz-lingda.com 地址:常州南门外寨桥镇灵台工业开发区
尊龙凯时最新的版权所有 常州市灵达化学品有限公司 尊龙凯时最新的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